近日,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保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2022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以下简称《社保白皮书》)披露,有超过7成的企业未按照职工工资实际核定社保缴费基数,其中3成以上的企业统一按最低基数缴费。而更让人讶异的是,很多员工对此并不在意,有的甚至配合企业一同“做低”缴费基数。
企业社保进入“缴了但基数不足”阶段
《社保白皮书》显示,当前有74.89%的单位缴纳的社保基数不合规,侵害了职工权益。而就在去年,“51社保”同样做过一期这样的调查,并在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2》中显示,企业参保基数合规率为38.34%。也就是说,有接近62%的企业未按照职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
不过一年的时间,未按照职工实际工资缴纳社保的企业比例增加了一成,企业社保缴费基数不合规情况愈演愈烈。
2011年,《社会保险法》实施,中国社保迎来飞速发展的时期,但从整体来看,企业缴纳社保的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改观。2022年,“51社保”发布了首版《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22》,当年的企业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率为30.54%。时隔两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38.4%。尽管从参保及时性、缴费基数上企业社保的合规率在快速提升,但依然有超过六成的企业未合规缴纳社保。
《社保白皮书》调研显示,今年以来,参保基数合规性出现大幅度下滑,从2022年的38.34%下降到2022年的25.11%,降低了13个百分点。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的单位仅占25%。
调研分析,未合规主要有三种方式:统一按最低下限基数缴纳、按内部分档基数缴纳、按固定工资部分不算奖金。发布人余清泉介绍,企业在参保及时性、覆盖面上遵守程度较好,但是在基数合规性上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滑,2022年按最低下限基数缴纳情况尤为突出。
还有一个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被调查单位人员年均工资为53615元。这意味着,按目前工资28%的职工养老保险费率计算,对应的年缴费数字应分别为15012元。但据人社部年度公报,2022年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职工26219万人(不含已退休人员),当年征缴收入23016亿元,这意味着,参保职工实际的人均年缴费仅为8778元,按28%费率,对应的缴费基数仅为31350元———还不到2022年调查单位年均工资的60%。
调研显示,受经济下行、成本压力影响,中国企业社保合规停滞不前,基数合规性下滑;而且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过高、差异性大、办事麻烦、政策复杂;企业内部社保岗位价值感下滑,社保外包增长趋势明显,企业社保管理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种种迹象表明,企业社保合规已经逐步走过了“不缴社保”、“迟缴社保”的阶段,进入“缴了但基数不足”的阶段。
低缴社保部分员工与企业有默契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相关政策规定,社保缴费基数核定的基础是职工工资,社保缴费基数主要依据职工上年月均工资或当月/上月工资为基础来核定,以前者为多。自《社会保险法》实施之后,相关社保部门每年都会将社保对账单邮寄到参保人员个人手中,但很多人在查看这张对账单的时候都会发现,社保的缴费基数远远低于自己的实际收入,也就是社保缴费基数被“做低”。按照社保“多缴多得”的原则,员工相关的待遇水平将明显降低。可令人意外的是,现实中,“低缴”未必就不合员工的心意,相反,这可能是企业与员工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而且正逐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比例还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记者从本报信访室的劳资关系统计数据中获悉,每年信访室接待的电话、信件、到访投诉数量600多起,反映企业低缴社保的很少。信访室工作人员崔女士透露,劳动者单独投诉企业低缴社保十分少见,这每年仅有的几起相关投诉也都是附带着其他投诉一并反映的,而且都是因为工伤、生育等待遇享受不足时,才会提出。
对此,有关专家解释,社保缴纳部分,虽然企业负担的是主要部分,但个人也要承担10.5%,再加上“捆绑”在一起的公积金就是17.5%,企业的缴费基数定得低,员工个人缴的钱也少,这就意味着员工实际拿到手的工资可以更多一些,这对缓解他们当前的生活压力有很大帮助。相比于未来收益并不确切的社保缴费,许多职工实际上更看重到手工资。因此对于企业低缴员工社保,许多职工事实上并不反对。普遍情况是,职工千方百计减少缴费,过了门槛就不缴了。“低缴社保”成为不少职工的选择。许多自我缴费的灵活就业人员,也往往倾向选择“低缴社保”。很多人自愿配合或者默认企业“做低”社保基数,也就没有后面维权之说了。
事实上,企业“低缴”员工社保,未必就是真的低。这些年,各地统计出来的平均工资几乎年年有所增加,所以社保缴费基数也是连年上调。但问题是,很多企业支付职工的薪酬并未明显增加,属于“被平均”、“被增长”的行列,像这样的社会群体并非特例。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曾指出,很多非正式部门就业、最低工资线附近的低收入人群,其工资严重“被平均”,这部分人在中国大概有近5亿规模———而这个数字,与《社保白皮书》显示的七成以上企业“低缴”员工社保或许能相互印证。
农民工和高收入群体低缴现象更突出
记者在采访中,不少员工承认,缴得多确实待遇享受能更多,但就总体的性价比来说,还有待提高。从事贸易工作的林小姐告诉记者,以前每个月缴社保就要用去两千元,但医保和公积金如果不看病、不买房,钱都积压在账户中,没什么利息不说,钱也拿不出来,等到退休时再提取,钱的价值早已变化了;而且就现在的就医环境和房价来说,即使用医保和公积金,大病还是照样看不起,房也依旧买不起,对于她来说,社保的待遇享受似乎并不十分明显。
而事实上,在白领中,有很多人和林小姐有雷同的感受。
记者调查还发现,自愿低缴社保的现象在农民工群体和高收入人群中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保异地转移手续繁复,而高收入人群“做低”社保基数的根本目的是避税。
就拿沪上某传播总监王先生来说,他刚跳槽进入一家非营利性组织,按照他之前每月税前3万元的收入来计算,他的社保缴纳每个月应该在3000元左右,可是他的实际缴纳却是每个月只需支出几百元。王先生毫不避讳地说,在他到这家单位应聘的时候,人力资源就明确告知,社保缴费基数按照5000元/月确定,王先生也乐得接受。他告诉记者,社保基数应该是根据上一年度的月均工资计算的,缴税则是以扣除社保费之后的工资为标准,虽然他的收入已经达到了上海社保缴费基数的上限,不会因此承担特别多的社保费,但缴税没有上限,而且收入越高,税率不同,所要支出的税费成倍增长,如果按照5000元的标准计算,扣除社保费和公积金,每月缴纳税收三四百元,但倘若按照实际收入计算,光税收就得缴纳五六千元,而且税收都要个人承担,他自然不愿意平白无故地失去这部分辛苦所得。因此,像王先生这样的高收入人群为避税实际“做低”的是工资,“做低”社保基数醉翁之意不在酒。
除此之外,对于农民工群体,以及越来越多的跨省市缴纳社保或是异地享受社保待遇的职工来说,社保转移仍是一道门槛。有调查显示,员工分布全国化的企业越来越多,49.05%的受访企业跨地区经营,即使是50人以下的小企业中,也有25.93%左右面临员工全国化问题。但是,中国特色的统账结合社会保险制度设计时借鉴和糅合了多种经验,而且各地探索试点形成了今天的碎片化局面,各地政策差异性大,异地支取能否实现,很多人仍持有怀疑,即使全国统筹,社保异地衔接、转移正在逐步推进,其中繁复的手续也让本身忙碌且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群体望而却步;部分群体还涉及历史沿革和改制并轨等,就更加大了复杂性。这也导致了这个群体不愿意在社保费上投入很多。
专家观点
企业负担过重社保费率还有下调空间
此前,马凯副总理曾坦言:“现在的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企业觉得负担重”,而许多企业更是抱怨,“考虑到五险一金,企业用工成本为一万元,员工到手工资实际只有五六千元”。
据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的测算,中国五项社会保险法定缴费之和相当于工资水平的40%,有的地区甚至达到50%;我国的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约为“金砖四国”其他三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五国的3倍。而目前发达国家所确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费率一般为10%,国际警戒线为20%。两相对比,足见中国职工、企业负担之重。
据专家分析,当下,我国针对劳动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但险种设计繁复导致对同类风险重复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险种基金大量结余,缴费未能得到充分使用。各项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偏低,养老保险以省(区、市)为单位制定缴费政策和领取办法,医疗保险等险种则是地市统筹、分级管理,形成社会保障的逆向转移支付格局,地区间风险平衡能力差,出现部分地区缴费结余而部分地区需要财政补贴的现象,造成资金浪费。
由此可见,引起社保缴费率高位运行的因素,不仅仅是人口老龄化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刚性因素,也有制度设计方面的可调整因素。因此,从控制、降低缴费率和保质提标几方面发力,当前阶段性降低社保缴费率仍有一定空间,而且不会引起职工福利待遇缩水。令人欣慰的是,从2022年开始,国务院启动社保新政后,各地社保降费的具体方案正逐步落地。希望此举能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减负。
实现全国统筹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除了负担过重,目前企业社保还面临着跨地区差异的艰巨挑战。据统计,36%的企业呈现出员工分布全国化趋势,由于社保政策实务的属地差异性,社保经办难度加大。
针对该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智勇指出,从国家的层面 来看,实现社会保障的地区转移以及提高保障水平是解决当前企业低缴社保的重要措施。因为,对于外来人口,尤其是对于很多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的社保不能转移,所以他们也就默认了。因为换个地方也拿不到,只能拿到属于个人的那部分。如果能实现异地转移,农民工就有动力争取权益。当务之急,社保应当尽快实现全国统筹,方便职工社保跨省转移,不让职工社保在跨省转移中受到损失,并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提升社保公信力。
缴费基数高低有何影响
基数高低对养老保险的影响:首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会参与基础养老金计算,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是用本人每月缴费基数与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比较得来,所以,通过指数化方法,个人每月缴费基数都要参与到运算,缴费基数高低会直接影响基础养老金高低;其次,个人账户养老金是完全由个人缴费形成,缴费基数越低,个人账户累积储存额越低,最后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越少。
基数高低对工伤保险的影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1至10级伤残的,享受一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的伤残补助待遇(如按月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以及供养亲属抚恤金等通常是按照本人工资的一定月数计发。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计算工伤保险待遇时“本人工资”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所以,基数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工伤职工的伤残补助待遇。
基数高低对生育保险的影响:基数高低对生育保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育津贴的领取上。一些地方规定生育津贴按照职工分娩时缴费工资基数乘以产假时间来计算。这样,缴费基数越高领取的生育津贴也越高。
基数高低对失业保险的影响:《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不得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金领取的标准由地方制定,各地并不统一,现行办法中有的地方采取地方统一发布定期调整的形式,与基数高低关联不强;但有的地方,如南京市自2009年1月1日起调整失业金计发办法,失业保险金标准按失业人员失业前12个月月平均缴费基数的40%确定,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本人缴费基数相挂钩,按照缴费基数的高低确定失业保险金领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