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保
了解民生

梁发芾:公共财政要对养老金缺口负什么责任?

1.jpg

  近日,人社部公布了《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各家财经类媒体对该报告纷纷进行解读,不少媒体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对养老金尤其城镇职工养老金缺口的财政补贴上。媒体惊呼,养老金收支缺口不断扩大,财政补贴将不可持续。

  目前我国有五项社保,养老保险是其中一项,而养老保险中又有机关干部、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三种不同的养老险,数据复杂凌乱。这里只能说说近些年问题最多,最引人注目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和财政补贴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城镇养老保险仍然是收入(包括财政补贴)大于支出,因此,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一直有结余。按照媒体梳理,2011年之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收入增幅开始低于支出增幅。由此推算,迟早有一天,会出现支出吞掉收入的状况。实际上,如果不算财政的补贴,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这几年已经收不抵支。比如2022年,不含财政补贴的收入是20434亿元,支出是21755亿元,缺口1321亿元。当年财政补贴3548亿元,使得2022年收入仍然大于支出,累积结余达31800亿元。2022年,不含财政补贴的收入是23016亿元,支出25813亿元,缺口2787亿元,比2022年增大一倍多。但当年财政补贴4716亿元,因此仍然有盈余,到年底时累积结余35345亿元,比2022年年底的结余还增加了3545亿元。

  这就是目前城镇职工养老基金账户的基本情况。虽然收入低于支出,但是由于有各级财政补贴,总的来说不但有结余,而且结余的资金还在增加。所以,如果财政补贴能够保证,则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支付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财政收入增幅也在放缓,因此,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财政补贴,压力也在增大;而且,对于财政补贴养老基金,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这就使财政补贴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那么,财政有没有职责必须补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应该通过什么办法减轻财政的压力?

  在实行全民公共养老制度的国家来说,到一定年龄的所有公民均享有基础养老服务,基础养老金是一种公共品,基金来源主要是税收尤其工薪税收,公共财政对于公民的基础养老金完全兜底。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本质上属于共济性基金,它由参保者提供资金积累,为参保者服务,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并不向未参保的其他人开放。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人对于财政补贴养老基金提出异议,认为公共财政不应该为养老基金提供补贴,补贴加大了未从养老基金受益的其他人的负担,是不公平的。

  理论上显然可以如此理解, 但是我国由财政资金补贴养老基金,确属事出有因,还值得对其中的缘故通过寻根溯源一再进行辨析。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中,限于当时的条件,本该由国家承担的转型成本一直未予支付,国家通过加大在职职工的缴费率来应对转型成本。由于当时参保的“老人”和“中人”基本没有个人账户积累,因而又使用了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这样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也空了。在养老金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下,这不是问题,但当收不抵支的时候,就成为问题了。所以,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解决支付问题。财政补贴当然是国家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

  人口结构变化却又遭遇经济下行,使财政补贴的数额和压力同时增加。为了缓解压力,国家想到种种办法。一种是让职工延迟退休;一种是养老基金入市,通过经营增加收入;一种是力推全民社保,通过扩大参保覆盖面来增加当期收入等等。

  这些措施如果全部到位,可以解决相当的问题,但这些手段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在这些办法之外,还有一个已经呼吁了近二十年的建议,就是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但这个建议“只听楼梯响 ,不见人下来”,至今没有什么方案。

  如果社保收支缺口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弥补,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实行财政补贴,财政兜底。这不但是国家的道义责任,而且,也是支付二十年前转型成本的正确办法。

  作者为财税史学者

  文/梁发芾

  如果社保收支缺口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弥补,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实行财政补贴,财政兜底。这不但是国家的道义责任,而且,也是支付二十年前转型成本的正确办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SI社保知识学习-社保查询 » 梁发芾:公共财政要对养老金缺口负什么责任?
分享到